杉浦康平:让自己保有感受惊讶的能力
让自己保有惊讶的能力
p15
最重要的是,让自己保有感受“惊讶”(surprise)的能力。这意味着,要时时对新的、特殊的事物保持敏感,如此惊奇便随之而来,五感合而为一。
“惊讶”是已知与未知的交会,当我们面对出乎意料、大感惊讶的事物时,其实就是在面对未知,是一个将已知与未知结合起来的机会。
书应该是一个愿意坐在读者身旁的朋友
p19
书不应该是廉价的,而应该是豪华的享受。书应该是愿意坐在读者身旁的朋友,是读者的情人。所以出版社不只该出版便宜的书,也该出版昂贵豪华的书,否则书就无法存续了。便宜的书是信息的浓缩,可以轻易为电脑所取代,但美丽的书不属于那里。
张隆溪:品味的散失与重来
p23
品味总带着某种贵族气息,超乎生存温饱的基本需求,而具有文化意义。
品味的本质,就在把一些事情和行为,做出非常细致、精致的层次与区分。就算你到不了某个层次,起码你会承认有那个层次,而自己心向往之。
附庸风雅不应是贬义词
p29
问:“今天破坏品味的事情,还可能有哪些?” 答:“如果我们承认品味是一种自觉的事情,是一种自觉出生活和行为原来是有许多层次,而又能体会到自己所在的层次。那么就可以说,所有破坏自觉的事情,都是在破坏品味。
而自觉又和思考有关,所以,也可以说,所有破坏思考、思想的事情,其实也都是在破坏品味。
”
审美的艺术,不像科学那样一定与时俱进。有一定的 classic(经典),而这种 classic 是超越空间与时间的。
问:“在你的观察里,今天还有哪些事情最可能破坏思考,也就是品味的?” 答:“第一,我会说是网络与许多电子媒体。它们给人几秒钟之内就能掌握一件事情( get a point)的感觉,这是很破坏思考的。《美丽新世界》的作者赫胥黎,有一本书叫作 Texts and Pretexts(《正题与借口》),他那本书的序言写得十分精彩,其中把信息( information)和知识( knowledge)的不同,剖析得极为精彩。
今天的网络与许多电子媒体给我们的只是信息,而不是知识,当然也就可能离思考越来越远。
”
问:“你对这种情况悲观吗?”(前文提到港台地区的报纸几乎都往八卦式的报纸靠拢) 答:“我倒还是乐观的。” “
人,终究都是想过过比较好的日子,而品味就是告诉人们,什么是好的东西
。所以,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,一定会出现比较好的规范和品味。只是我们需要注意:一,这需要时间。二,对一些还存在的品味,不要轻易破坏。品味这个东西,要破坏很容易,要建立,却很难。”
问:“今天如果要重新提醒大家对品味的注意,有什么可做的事情?” 答:“首先,我们应该认知品味的本质,也就是品味应有一定的规范性。而要认知这种品味的规范性,需要体会品味的不同的层次。要体会品味的不同层次,则需要有一种内在的自觉。而自觉,又需要思考。所以,要注意品味,首先得养成思考的习惯。
不要让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时代破坏自己思考的习惯,进而养成一个对事物体会下再吸收的习惯。
” “另外,这种自觉、思考的对象,则要从衣、食、住行的生活层面开始,再到思想、哲学、文学、艺术。各个方面都能如此自觉地思考,注意品味的层次,就可以逐渐建立品昧了。”
附庸风雅起码是一个起步,只是这个起步最好伴随着自己的自觉和思考。
一首诗打开了一个书籍的宝藏
p34
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的最后一句是:“在一个人生命尚未终结,没有最终摆脱痛苦和忧伤之前,不要说他是个有福之人”。
读诗是获得敏锐语感最佳的途径。英语和汉语在语句组织、节奏和表达方式上都很不相同,只有多读英国文学经典,尤其是诗,才可能最好地获得英语的语感,增强自己的信心,能够把英语运用自如。
正像《庄子·外物》所说,“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”,用与无用是一种辩证关系,知识的积累首先要有求之的欲望和纯粹的兴趣,文风的形成靠的不是实用,而是对知识文化本身的追求。
南方朔:世界的复杂不是没有意义的
p41
全世界的阅读研究都得到一个基本结论:上升的阶级是永远在读书的,下降的阶级是不读书的。会读书的阶级,基本上是对自己生活不满意,显示出要改变的欲望,所以要到另一个地方去寻找;无论是知识、人生的道理,甚至于包括休闲,所以这种人的阶级地位永远在上升的。
当新闻记者之后才开始的读书新阶段
p45
知识越累积了以后,纵使英文程度不好,读起英文书也可以读的很快。这不是语言的问题,而是知识的问题。
我们要有一个广泛的知识来源,知识多了读任何书就会很快,就会对阅读、对知识,从敬畏转成兴趣。
我们读书,无论是政治、经济、财政、做人处事的道理都是通的,知识来源要广,只是广才能高,才可能会通;很窄的人变成专家也不可能高,所有厉害的专家都有一个很广的基础。
经验积累后的反省
p49
不论任何人、任何社会,我们有很长的时间是跟着别人在走的,这也不是什么坏事。跟着趋势走,经验积累以后,假设有反省力我就知道要读点不同的东西,那个是经验累积以后形成的反省。
读书读到最后,一定要懂得用世界各种新的知识和方法论,来看自己的问题。
读到后来也是读行情
p57
他们写一本书的书评不会只写这一本书,会把这段时间、这个题目的书一次抓来,评五六本书。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写法,他会写出每种书的差别,各自的知识理论是怎么一回事,所以读完那种书评以后,对知识的整个系统会比较清楚,我是用这种态度在写书评的。
写文章的人文采很重要,有些地方如果能用一种诗的语言来表达,文章会变得很有味道。
程序代换与语言的囚牢
p61
我们谈文学的人面对新东西,都不能因为它一开始很差劲,就否定它的价值,因为任何新兴食物在开始的时候,一定是没水平的,可是读者多了以后,它会越来越进步。
当你不能透过更深刻的了解去掌握变化的意义,你就倾向与“世界是没有意义的”,因此整个学术的进步和角色都越来越边缘化,可是我不这样认为。我认为尽管世界越来越复杂,它还是有有个整体的东西,只是我们不用担心,没有去找到它而已。
真正的思想能力的启发,就是用方程代换,这让你的质问能力变强。什么叫方程代换?今天台湾二党斗争,发生了某一件事,我认为 A 对 B 不对,假设我把 B 跟 A 对调,把 A 换成 B,B 换成 A,你还认为对不对?假设你有这种代换性的思考,很快的,原本那种双重标准、逻辑不一致,基本思考的最大问题就可克服。
对语言保持敏感,有助于思想的澄清。
詹宏志:Made by Books. Ruined by Books.
[[詹宏志]]:我没有其他知识来源,也很少跟活人接触,是书里头讲的故事,让人向往的行动、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,不知不觉地会引诱你。有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用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,有些可能不适合,但有些就很契合,一点一滴就变成自己的 life style(生活方式)。
阅读额快感政策
p73
工作之后,读书时间越来越支离破碎,我在办公室出了名,因为我上楼梯会一面走路一面读,在街上走路,过马路等红灯,搭公交车,我也拿着书。时间零零碎碎,不凑起来就一点都不值钱。
问:这样片段片段地阅读,你怎么延续印象? 答:年轻时候完全不成问题。现在要接起来,花的力气就大了,如果间隔长了点,就必须再看一下前面。但我现在也看得很开,因为时间就是这么破碎,看多少都无所谓,接不起来就算了,我没有那么在乎。
晚上读书是“渐入困境”,早上读书则是“渐入佳境”。当看完书要出门时,会精神饱满,早上读书不那么时髦,但效率比较好。早上也是比晚上好的写稿时间。我现在觉得,晚上需要咖啡、克补,需要一些搏斗,早上就不需要,是在慢慢打开的状态。早上的时间最完整充实,一出门时间就支离破碎,连回家的时间都不可预测。
孤独地通过书来解决问题
p79
我是一个畏惧跟人接触的人,很怕问人问题,也怕去上课。每当我碰上什么不会的东西,就觉得没关系,这世上总会有相关的书。所以,我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。
我是一个相信书,会跟着书工作的人。我相信“Books never failed us(书籍从不让我们失望)”,因为我会跟书反复交谈。
真正的阅读,是要和作者 come to terms(达成协议),跟作者讨价还价,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。如果只是听作者单方面地说,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,不是真正的知识。
对于一个更大世界的向往
p82
我是 made by books,也是 ruined by books,是为书所造也为书所毁。我没有其他知识来源,也很少跟活人接触,是书里头讲的故事,让人向往的行动、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不知不觉会引诱你。有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用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,有些可能不适合,但有些就很契合,一点一滴就变成自己的 life style(生活方式)。
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,所以,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到生活上来。但人生苦短,不是有那么多机缘来接触那么多东西,书就变成一个替代性的经验,可能有点皮毛,有点空虚,但它给我机会让一辈子可以过二十个辈子的经验。你可以谈一个地方的菜色,但你从没去过那个地方,这是书的力量,只要读了书能懂,就乐趣无穷。 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,而是对于一个更大的世界的向往。
读很多关于一个地方的书,好书是去到那里,如见故人,有一种熟悉感,每个地方变得比较容易处理。
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,所以,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到生活上来。但人生苦短,不是有那么多机缘来接触那么多东西,书就变成一个替代性的经验,可能有点皮毛,有点空虚,但它给我机会让一辈子可以过二十个辈子的经验。
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,而是对于一个更大的世界的向往。
书其实是一个召唤,是要你去见真实世界本身。
网络信息的关系由使用者决定
p86
问:今天可能由于网络搜索资料的方便,我在看一些年轻人写的文章时,很可以感受到他们资料旁征博引的丰富。但是看他们做结论的时候,又经常有抓不到重点、难以聚焦的状况。这种现象你觉得是什么样的问题所造成? 答:可能来自大部分人太快问自己一个题目,又太快找到答案,并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如果有答案,我们会得到什么。所以如果结论有困难,可能是题目有问题。写文章或论文,终究是要用探问的方式去逼出一个结论,如果我们没有花力气去处理题目,其实很难有力气处理答案,结论就会游离或者模糊。…… 他们从来只注意寻找答案,而不觉得问题是要处理的。对于一个问题,既然要花很多时间去找答案,就值得先花时间搞清楚这题目要干吗,能干吗。
市场教导的谦虚与力量
p91
我们大学时候,几个文艺青年,写诗集卖不好,就会批评这社会没有水平。他可以用一个比较轻松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,但我不能。我会想很多,一本书卖不好,是表示社会在当下不需要它,并不是它不好。如果这书有价值,我应该寻求一个非市场性的架构来处理它,如果用到市场的架构,就更应该善用这个市场,并针对它的结构。光是这些,就使我眼同辈的文艺青年没有办法站在一个完全样的态度上,我眼浮士德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。
学经济,使得一个人想用理性力量解决问题,不想用社会上既定的强势、弱势分类来定义。
创业的动机就是有一个要证明的事情出现,现在这可能不是一本书的概念,可能包含一个领域、一个做法,这就是这社会每天要冒出来有趣的事。如果是企图要做什么事的人,对社会有鲁莽的冲撞,弄到彼此都有淤青是在所难免。
漂流的机会
p96
问:你刚オ说,对你而言,阅读的出发点是由于对人的畏惧,或者不善于眼人接触,才从书中找答案。请再多说明一些吧。 答:我讲的主要是知识性的部分。其实我读书大部分都不是为了知识,都是读没有用的书,可是我碰到问题,要接受新的工作,必须要有全新的相关知识。问活人会害羞的问题,问死人不会,所以从书架上把书找来,读着读着就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。其它时候则不然,读其它知识目的之外的书是因为向往这个世界,通过一个比较安全的方式去进行。
只是已经糊里糊涂地从事三十年的出版,如果人生只能做一件事情,有点可惜,因为只有一次的生命时间,那也许丰富、有趣一点较好。过去三十年,我做同一个工作,挂同一种形态的微笑,那么规矩,有效率,像机器人一样不动情感,这有点无趣。如果可以改行去做做另一种人,可能自己会开心一些,所以大胆一点先把自己的某条路先断了,才可能去追寻那条很不样的路。
郑松茂:微型人生
停下脚步,浏览路边的风景
p104
你如果要在人生的过程中努力地冲刺,我觉得很好;但是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,偶尔不想跑了,要坐在路边休息一下,那也很好;如果在这过程中,你看到路边有美丽的景色,干脆就停下来浏览,那也很好。人生,并不一定要跑得比别人更快更远。
《湮没的辉煌》里面谈到了这么一段:孔子到洛阳去找老子,老子当时是图书馆管理员,两人有一段对话。孔子跟老子说:你那个“无为而治”是行不通的,而今天下汹汹,礼崩乐坏,民众苦到了极点,有智慧的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。老子就说:不对!我们说的“无为”是要做到从外表不着痕迹,不费周章。譬如盖一栋房子,在最初就把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考虑到,所以盖完之后看来似乎轻而易举。无为就是无不为。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,躺在床上。 所以,“少ー点”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。你用一种更放松的态度的时候,你可能更有一种人的感觉、人的智慧你可能做了更正确的判断,事业做得更成功。事业成功不是因为你努力,更大一个原因是你做对了决定。所以人应该保持一种可以随时做最好决定的状态,而要保持这个状态首先就是不贪心,不要有错误的欲望。去除掉一些在你做决策时会干扰你的因素。
“微型人生”是自我定位
p118
我到最近比较明白,人最好早一点明白,他的人生追求到底应该怎么组合。追求有很多不同的追求,还有组合与比重,到底要有哪几个因素来追求?每个人要把因素比重这些东西确定下来。能够越早确定的人越幸福。以前什么是幸福?成功嘛!你也知道指的是事业、财富、成就。可是我现在党得成功是,你越接近你要的组合。但这个前提是你对你的组合要很明白!因为不明白你就傻傻地走啊!走到有一天你才发现自己好像蛮幸福的,或是好痛苦。幸不幸福好像都是事后的归纳,可是追求什么你事先就要弄清楚
其实每个人做每件事,都是要给自己一个理由。人就是不断地在冲撞,冲撞的时候带着一些理由,碰壁之后又要找一些理由。
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有太多不会改变也难以改变的事情,因此唯一可能改变的是你的自我诠释。你的自我诠释会影响你的自处之道,你的自处之道会影响你未来的路。
Akibo:像酿酒一样地酿梦想
p135
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路要走,不必管前人或是后人。工具就在你手边。而且工具会改变作品的面貌。
所有的艺术都必须和那个地方的生命有关,才美。
我从不认为梦想要原原本本地实现。因为那不公平,为什么你的梦想都要实现。结果只是梦想的表皮与记录,重要的是过程。实践的过程反而是最宝贵的。
卫浩世:We must fight FOR them.
p181
当我们和别人主张不同的时候,与其要花尽力气游说他接受你,不如回头帮他开阔出他原先不相信存在的那一条路。因此,要“We must ifht FOR them.”而不是“We must fight AGAINST them”。